蘇蘭老師推薦的每一部電影都深具教育意義,
下圖「小黃狗的窩」取自
第二章「宏觀微觀的社會文化」可以讓孩子們瞭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生活,
體會其敬畏天地的謙卑民情,
以及省思現代文明與遠古流傳的文化是否能並存等議題。
試閱與購買網址 :
http://store.pchome.com.tw/cjdigital/M03312292.htm
電子書試閱(須先下載安裝 Flipviewer 方可開啟閱讀)
閱讀如何改變自己、改變被其他人輕視、甚至放棄的生命?
針對男孩和女孩,為何該採用不同的閱讀教育模式?
《天下雜誌》為台灣老師們借鏡美國的「自由寫手」經驗、
英國的「閱讀鬥士」計劃,在「國際閱讀教育論壇」中
分享閱讀在青少年教育學習中的深遠影響。
文/彭昱融 攝影/黃明堂出處:天下雜誌 第412期
「你們是那些被放棄孩子們的唯一希望,」一年巡迴世界超過兩百場演講、
特別遠從美國飛抵台灣的《街頭日記》電影真實主角,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
以自己用閱讀改變邊緣孩子生命的真實故事,為台下一千四百位頻頻拭淚的老師們溫柔打氣。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邀請國際知名《自由寫手》作者、電影《街頭日記》真實主角
艾琳.古薇爾,與英國讀寫信託(National Literacy Trust)計劃主持人
莎拉.歐斯朋(Sarah Osborne)巡迴北中部以及台東,
與數千位家長、老師分享英美成功經驗。
她們兩位都看到閱讀在青少年教育學習中的深遠影響。
反觀台灣,儘管這幾年政府與民間努力推動閱讀,已有不少成效;
但根據《親子天下》公布的國中生閱讀教育調查,只有四○%國中生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
更有二五%的國中生對閱讀純文字書籍感到吃力。
與閱讀能力相關的抽象思考力也受到直接影響:超過七○%的國中老師認為學生摘要、
統整與寫作的能力不足。
台灣孩子的閱讀能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過去單向的閱讀教學方法必須改變,」成立十五年、提升全英國十一年級生閱讀檢定
達成率三○%、每天吸引兩萬人上官方網站分享閱讀策略與做法,
英國讀寫基金會計劃主持人歐斯朋明確指出:
改變,必須先從了解做起。
男女閱讀大不同
翻開閱讀行為研究報告,歐斯朋分析,孩子閱讀能力不佳,
時常源自於家長與老師不夠了解兒童閱讀行為,因而用錯教學方式。
一般印象中好動、「不愛看書」的男生,更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
男女孩閱讀行為差異長期未獲重視的結果,根據二○○七國際教育評估協會
在三十五個國家施測閱讀的成績顯示,女孩閱讀能力普遍高過男孩。
男女孩的閱讀究竟有何不同?
英國讀寫教育信託今年針對一千六百位學童的研究發現,
男女孩的閱讀素材、閱讀動機與反應大不相同。
男孩喜歡讀報紙、漫畫、網站,而女孩則偏好雜誌、電子郵件、朋友部落格與小說。
女孩讀完書後喜歡在部落格上分享心情,而男孩們比較喜歡實際動手試試、
親自驗證書上說的知識。
掌握男女孩閱讀行為差異,將閱讀材料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做連結、
就能有效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一堆英國男孩瘋狂拉著爸媽讀《男孩專屬的危險之書》(The Dangerous Book for Boys),」
歐斯朋描述今年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本書,其中關於做風箏、打水漂、搭樹屋的實做方法,竟引起
兒子閱讀的興趣,讓許多父母驚訝。
報告也指出,為男孩們找到仰慕的男性閱讀典範,對培養男孩的閱讀習慣非常有幫助。
但由於學校裡男老師比例普遍偏低,英國小學裡的男老師比率只有一六%(台灣為三○%);家
庭教育又多半由母親負責,缺乏典範的結果,許多男孩把閱讀看成「女孩們的事」,
因而興 趣缺缺。
英國讀寫信託發現男性閱讀典範供需失衡的問題,於是決定創意出擊,
推動閱讀鬥士(Reading Champion)計劃,選出各校推動閱讀最積極的男孩們,
頒發「鬥士證書」,並邀請男孩們瘋狂喜愛的英超足球明星、知名摔角選手
到社區圖書館與小朋友一起讀故事、分享閱讀對自己的改變,大幅提升男孩們投入閱讀的態度。
「我們也沒料到效果這麼驚人,」歐斯朋瞪大眼睛說,
閱讀鬥士今年吸引了超過五千名學生和他們的父親,定期參加球星閱讀俱樂部。
「老爸的參與」是關鍵
「學校邀請『家長』來參加的活動,常常是是媽媽一個人出席,」歐斯朋觀察,
但她強調,父親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往往才是孩子建立學習與閱讀能力的關鍵。
英國教育部二○○五年全國閱讀研究報告結論指出:父親的參與程度與學童的在校成績、
參與感、人際關係、正面情緒皆成正比。
假日固定帶孩子熟悉附近的圖書館,這些小舉動不僅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自己更可以扮演好孩子心目中真正的「閱讀鬥士」。
>>觀看影音報導 。
引用自http://reading.cw.com.tw/fourm/20081218.htm
台灣一段不太被人記得的歷史~八卦山之役
紀錄個性剛烈的客家人不願被日軍統治的一段史實
漫畫:八卦山
http://www.weicomic.com/strcomic/taiwar.htm
小島反抗能量驚人
剛剛才經過明治維新的大帝國,抱著要學習其他列強殖民落後土地和人民的心情,
來到這個美麗的島上,帝國大軍勢如破竹無人能抵擋,可是當桃竹苗的客家義勇軍出現時,
日本的能久親王不禁嘆了一口氣說:「真正的本島人出現了。」
考試沒教的事》第四課:學跟挫折做朋友2008/08/30
人生本有不如意,愛孩子就要協助他培養挫折免疫力,縮短復原期。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
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
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
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
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
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
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
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
「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
「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
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
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
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
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
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
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
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
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
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
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
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
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
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
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
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
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
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
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
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
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