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他心想:「應
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高中生問
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
下嘛。」表達尊重,該有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
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
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
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
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
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
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
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在家,小孩
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
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花旗銀行個人
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
「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
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
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
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
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話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
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
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
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
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
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
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
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
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
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
誰,就是「直率到底」。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
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
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
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
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
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
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
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考試沒教的事》第四課:學跟挫折做朋友2008/08/30
人生本有不如意,愛孩子就要協助他培養挫折免疫力,縮短復原期。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
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
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
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
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
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
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
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
「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
「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
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
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
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
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
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
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
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
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
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
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
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
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
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
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
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
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
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
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
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
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