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大唐傳奇~畫聖吳道子── 好書推薦《愛畫畫的吳道子》、《大唐玄筆錄》

吳道子是唐朝的知名畫家,他的作品多為大形壁畫,水墨筆下人物的衣袖飄飄、立體生動。在眾多民間流傳的故事裡頭,都說他畫的鳥獸蟲魚栩栩如生,會從壁畫中走脫;又傳說吳道子嫁女兒時,嫁妝是在畫紙上彩繪了家具服飾財物等,積了滿滿一大箱,夫家生氣之餘、把畫都燒毀,吳道子的女兒只搶救下一張畫了精美被褥的畫紙。到了第二天早上,夫家才發現吳道子畫的棉被,真的變成一件厚實華麗的被褥;另外還有吳道子為唐玄宗畫鍾馗捉鬼除妖之事……為吳道子的生平增添許多傳奇色彩。

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卷﹝局部 1|  盛唐 紙本墨畫 | 35.6 公分 |  市立美術館,大阪Osaka,日本

圖片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5038176 


中國的水墨畫和書法是滿溢著墨香的藝術呈現,柔軟的毛筆,會因為運筆的力道、墨汁含水量的多寡,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線條和深淺效果。
唐代被奉為「畫聖」的吳道子,從小就愛畫畫,《愛畫畫的吳道子》 | 作者  蘇美璐 生動的描述吳道子童年第一次拿毛筆畫畫的快樂初體驗:

吳道子把毛筆伸進一個小水盆裡,屏住呼吸等待……

他們在平滑的硯台上滴下幾滴水……
硯臺上出現了黑色的墨汁……
教書法的老和尚,說了好些寫書法的基本要領,也說出一個重要的事實:
字會顯現出你的性格……
不過吳道子並沒有按照老和尚的指示臨摹書法,而是拿著沾墨的毛筆畫了蚯蚓和各種不同的線條──
「我好喜歡書法!」吳道子大喊。
這是吳道子與毛筆的第一次接觸,顯然是非常快樂的。



雖然,教書法課的老和尚嘆了一口氣說:「這不是書法。」

但是老和尚並沒有強制吳道子非得乖乖去寫書法字,而是讓他每天隨心所欲的畫、從紙上畫到牆上、從寺廟畫到皇宮

吳道子的生卒年不詳,據說,吳道子為唐玄宗畫了一幅風景壁畫,畫中有一道門,吳道子敲開畫中大門,走入畫中,從此不知所蹤…


現在台灣的孩子接觸水墨畫的機會太少,加上博物館或者畫廊展示的水墨畫主題嚴謹,沒有受過訓練的孩子較難理解其中的意趣,因此,在此特別介紹一位台灣漫畫家──練任的作品大唐玄筆錄

練任把「水墨」、「潑墨」畫風運用在《大唐玄筆錄》中,以吳道子出神入化的傳奇故事為底基,輔以野史傳說,鋪陳大唐盛世下,畫墨成真的吳道子,左手繪物可化為真實,右手繪物可收於紙上的故事。自此,吳道子從墨畫菩薩神鬼的大畫家,化身為降妖伏魔的使者。

練任│《大唐玄筆錄》│原動力文化│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Gaea01/大唐玄筆錄精彩試閱

《大唐玄筆錄》的背景設定在唐玄宗開元之治,在一般人們所知的世界之外,有著不為人所知的妖魔,在夜裡悄悄出沒、危害人間。受害者因而求助於高僧鑒真和尚。吳道子以看似玩世不恭,但心存仁義的形象,陪伴鑒真收服妖魔、展開一段段冒險故事。故事充滿了動畫和電玩的必備元素,建議以欣賞水墨風格的畫風,以及吳道子的傳奇色彩為引導重心,做為孩子探索水墨畫世界的入門書。


《大唐玄筆錄》練任 漫畫 黃桐 編劇 原動力文化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舞菇寫故事 -- 動物園通行護照

動物園裡,有的同學在吃零食、有的人追來追去;
只有小平緊緊的握著一張小黑卡,盯著台灣獼猴的解說牌猛瞧。

....台灣獼猴的臀部肛門旁長有兩塊硬墊,是角質化的皮膚,
讓獼猴坐在銳利粗糙的石頭或樹幹上,屁股也不會痛。....

小平左瞧瞧、右看看,趁著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他,就把小黑卡貼近
「石」隱藏的微型掃描器。小黑卡立刻被吸了進去。

「嗶 !」

黑暗之後亮光乍現,刺眼的光讓小平頭暈眼花。等他回過神,
發現自己居然站在猴園裡最高的一棵樹上。

「我…的手……怎麼那麼小、那麼黑??」

小平搔搔頭、抓抓耳朵…怎麼都是毛!!

「我……我變成一隻小猴子啦!」

一隻猴媽媽跑過來,把小平摟進懷裡,小平摸摸牠紅通通的臉頰,鼓鼓的—— 
「嘴巴裡有很多食物耶!」小平驚訝的喊著,卻聽見自己說的是「吱吱吱吱…」 
「想吃嗎?」猴媽媽滿懷慈愛的從嘴巴裡掏出一隻金龜子,塞進小平的嘴裡。
 圖 : 廖書荻

「哇!」小平尖叫一聲,發現自己又站在解說牌前面,手上還拿著小黑卡, 
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只有心臟還撲通撲通的狂跳著。

「呸呸呸呸呸……」小平吐出了一隻金龜子、望向猴園裡的猴媽媽——
猴媽媽正東張西望的找著猴寶寶呢!

「阿奇博士發明的『動物園通行護照』太酷啦!」小平興奮的緊握小黑卡; 
這才想起阿奇博士說過:
「『動物園通行護照』可以給你5分鐘的時間,近距離接觸動物園裡的一種動物。
如果小黑卡感應到你可能有危險、就會把你帶離危險的環境。」

「才不會危險呢!」

接著, 
小平跟著一群企鵝在水裡飛、學河馬在水裡嗯嗯、與孔雀們一起追女朋友、
和北極熊玩相撲、在袋鼠媽媽的肚子裡盪鞦韆……

「有沒有更刺激的呢……」小平站在解說牌前,仔細搜尋掃描器:
....白天幾 乎都在睡覺,要到傍晚才會醒來。雄性頸部的鬃毛....

「嗶 !」

小平滾了一圈站起來,蹦蹦跳跳的跑到獅子爸爸的身邊,
和其他小獅子們撲 向爸爸晃來晃去的大尾巴。

「好大塊的肉!看起來好好吃喔!」 

小平站在獅子爸爸的食物前,正想咬一口,
忽然背後傳來一陣陣低沉的怒吼——
回頭一看,獅子爸爸瞪著小平、眼睛還閃著金色的光!
小平嚇得毛都豎了起來。

夕陽西下,小平遙望著獅子爸爸,獅子爸爸也從遠處盯著小平,
好像知道他 是誰似的。

「……爸爸,我下次不敢了……!」

「小平,你在跟誰說話?」同學跑過來拍拍小平的肩膀。

「沒,沒有啦!」

小平心想,下次來動物園,還要用「動物園通行護照」拜訪更多動物。

而且,一定會更小心。


~~~~~~~
本文刊登於小典藏雜誌第143期   













http://www.artouch.com/kids/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打工度假、開拓人生視野 -- 推薦" 牧羊女的紐西蘭奇幻之旅 "




舞菇小評 :
紐西蘭移民局每年提供600個打工度假簽證名額(為期一年),給18-30歲之間的台灣年輕人上網申請。
這是一個很棒的增廣見聞的機會,可以同時累積工作經驗和旅遊經驗。好心動呀!好羨慕呀!真想今年只有28歲,把英文練好,就可以報名去紐西蘭打工度假了。要注意,600個打工度假名額,通常在每年網頁開放沒多久就秒殺打烊,所以,要抓準紐西蘭的時間、上網登記才有機會入選喔!

舞菇在2015年底到2016年初,跟著牧羊女一起在紐西蘭開車自助旅行,美好的經驗真的難以忘懷。舞菇的旅程結束後,牧羊女繼續進行她在紐西蘭的打工度假之行,並且架設網站,開始撰文,預定每週六發佈一篇紐西蘭見聞的文章。

牧羊女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她的打工度假經驗,想了解紐西蘭「打工度假簽證」如何申請丶有什麼小撇步,到紐西蘭後的日常生活、台灣勞健保處理建議、Homestay、養車、健康檢查、慎防被騙打黑工......,可以來這兒來挖寶丶也可以直接在網頁上提出問題,牧羊女會熱心幫忙解答,幫助你儲備足夠的經驗值、在出發前功力大增、信心滿滿!

邀請好友們來幫牧羊女的粉絲團按讚,6月還有3天,這個月的目標目標就訂在2000人吧!

相關連結 :
Shepherdess 牧羊女紐西蘭奇幻之旅  https://shepherdessjenn.wordpress.com/

黑色幽默獵人之家~~布須曼中心----紐西蘭22日自助旅行記錄(六)

幽谷中的藍池深潭----紐西蘭22日自助旅行記錄(五)

飲一杯「極地凍飲」,歡度紐西蘭夏季耶誕夜----紐西蘭22日自助旅行記錄(四)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黑色幽默獵人之家~~布須曼中心----紐西蘭22日自助旅行記錄(六)

布須曼中心The Bushmans Centre (Pukekura)是個位於西部國家公園裡的小小私人王國。
是個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小景點,可是一旦進來了,就會捨不得太早離開。才剛繞進布須曼中心,舞菇就忍不住發出「哇!!」的驚嘆~~屋外掛著一隻真假難辨的超大「獵物」——小黑蚊,真是太吸睛了!
小黑蚊是紐西蘭南島的「特產」,從西海岸的西部國家公園到米佛峽灣國家公園,一路可見「當心小黑蚊」的警語。這裡的小黑蚊成群結黨、嗜血如命,攻擊起人來可是毫不留情;被攻擊的人只會絕望得恨不能把全身都包裹起來,以求逃過一劫。

布須曼中心的主人——獵人Peter在布須曼中心的屋頂之下,懸掛著一頭巨大的小黑蚊怪獸,並且宣稱它是遠古恐龍時代遺留下來的巨獸,直到它在空中被布須曼的獵人們射下結束一生;餐廳的一角還貼有相關的「新聞剪報」作為佐證,黑色幽默堪稱一絕。


中心內所販售的紀念品,大多是手工製作的限量工藝作品,在一般觀光景點難得一見、價格自然也不斐;可惱的是,這些工藝品的巧思獨具、令人見獵心喜、心癢難耐——舞菇流連許久,終於還是忍不住買下一款子彈造型原子筆,它的筆桿是以鹿角打磨而成,是一位住在旦尼丁的藝術工作者的手作。

這裡還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館,要另外付費進入參觀;可是感覺上,與其花時間看獵人的獵物藏品,還不如跟獵人Peter聊天來得更有趣些。布須曼中心有名的傳奇故事之一,與當地的野味「負鼠派」(possum pie)有關。
負鼠派是一道已經不能在此地販售的食物,可是偶爾還是些識途老饕,不遠千里而來私下詢問能否吃到?布須曼的獵人有自己的堅持和想法,他曾為此強悍的周旋在紐西蘭政府各部門互相矛盾的法規中,並且強調,可以透過捐款支持「反對空投殺鼠藥劑氟乙酸鈉1080 (Monofluoroacetate),而得到一個「免費的」負鼠派。

Peter是位傳奇人物,早在西部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就來此落戶生根,他是布須曼市鎮的鎮長、也是唯二的居民(另一位是他的太太)。 由於布須曼中心座落於國家公園內,有些人來到此地,會誤以為這裡也是個公共設施,停車來這裡「方便」一下,然後就匆匆離去。這種把別人家當作公共廁所的行為,對於心高氣傲的獵戶夫婦來說,可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在加了中文的告示牌也不管用的情況下,獵人用一把古怪的大鎖鍊住廁所大門,只有消費者或者另外付費,才能拿到鑰匙開門解放。
說真的,經過布須曼中心而沒有進來逛逛、和Peter聊聊天,實在太可惜!
布須曼中心的官網   :   http://www.pukekura.co.nz/bushmans_centre/index.htm
舞菇與布須曼中心的主人Peter Salter在博物館前合影,Peter2014年出版了《PETE The Bushman》一書,描述他在西部雨林的狩獵故事;獵人的肖像畫,是由獵人的藝術家妻子Justine Salter所繪。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影像閱讀《晨晨跨海上學去|Chang chang going to school overseas》映後座談有感

舞菇小評 : 
晨晨在小學三年級以後,開始意識到別人對他的嘲笑與不友善的行為,他開始喜歡扮演「有錢的大壞蛋」這樣的角色,以避免讓別人把他「當成空氣」。因此他的行為也一直偏向用一些惹人厭的方式,來吸引同儕的注意力。
晨晨的家境是富裕的,用心的媽媽,也因此有更多的力氣、用盡一切辦法,克服種種行政上的難關,把晨晨從湖南送到台灣新竹的融合學校去上學。晨晨在新竹融合教育學校開始獲得自信心、懂了該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這部紀錄片是跟拍了晨晨兩年多之後剪輯完成的,內容非常平淡自然;但是接觸過特教的老師和家長,就會知道這是多麼艱難的一個歷程。看完晨晨的紀錄片,舞菇最感動的,其實不是晨晨的進步,而是隱藏在背後的、媽媽以及老師們的愛心與用心。
如今,因為台灣的教育當局不認同新竹融合教育學校的理念(見本篇文末介紹 : 什麼是融合教育),所以,如今這在新竹頗受好評,苦心經營了20年的融合教育學校,已經回歸「正常體制」而不復存在了。
所幸,晨晨的媽媽已經把這樣的教育理念帶到中國、成立相關的教育交流組織;或許,有一天,融合教育的理念會在中國發揚光大、造福更多孩子。然後,換成台灣的父母,帶著有需要的孩子,跨海到中國去上學......
雖然這隱藏在紀錄片結束之後的結局令人感到無比沉痛,但是只要好的理念能夠傳揚下去,總有孩子可以受益。
只希望更多特殊的孩子,能夠不需遠行丶不用跨海,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包容丶尊重的融合教育環境。
2016.06.17

《晨晨跨海上學去|Chang chang going to school overseas》正式中文預告HD
導演   吳淑美 /   製片   王慰慈  /   剪接指導    廖慶松
(本片榮獲2015休士頓影展紀錄長片類銅牌獎)

615日晚上七點半在台北光點電影院舉行晨晨跨海上學去特映會,
製片王慰慈教授及剪接指導廖慶松先生都出席了特映會,與會來賓都深受影片感動,回應如下
~
王慰慈(淡江大學大傳系教授,本片製片):希望影片後續的影響力持續延伸,台 灣不做,到時候給大陸學走,他們辦校能力是很強的。到時候是我們台灣孩 子跨海去唸書。 


~柯秋雪(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教授): 影片中融合校區師生的接納與包容,對晨晨人格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融合教育的精髓。我從中也思考自己身為老師的 目標與任務。

~王秋萍(東森電視法務長): 感觸很多,晨晨從和人對話不懂得聆聽到發自內心道 出包容、尊重,一段不容易也不可思議的成長路程。很感動!

~Judy Hsu: 最令我感動的是晨晨在接受央視訪問時,說出在台灣學到的"品德" "尊重""包容" 真的很棒。

~吳晉暄:覺得很好看很感人。

相關報導
央視  《 看見》20130401 -- [溫柔的堅持]  |  柴靜

什麼是融合教育 :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是指將障礙兒童,與非障礙兒童安置於相同的普通教室中,在普通教育環境中提供特殊教育服務。自 1990 年代起,融合教育盛行,「融合」的理念被廣為接納,在教育的現場,國內外的幼稚園、中小學也不斷嘗試融合教育的模式。

從這個位在新竹市竹大附小附設融合班,一個有著三分之一特殊孩子的融合班的真實故事中,我們看見了孩子們一顆顆體諒關懷與感恩的心:這些孩子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學習環境,可以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是,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孩子們卻學會了彼此包容,學會了欣賞一切生命本質的美。

詳 :

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一次與溯溪有關的活動~~探索水世界

首先,要先為2016年6月5日在坪林溪溯溪團體的死難朋友及家屬致哀
荒野親子團的北二奔鹿團,同一天在萬里瑪鋉溪畔,早上複習5月練習過的無具野炊活動,下午進行原住民敬天祝禱儀式後,赤足步向溯溪旅程。我們今天的裝備和一般商業溯溪團體不一樣,目的也不盡相同 :
我們由一位很棒的生態教練泰郎帶領,在溯溪前一個月,就教了我們很多事情,尤其是有関於溪水的變化無常與威力這件事。泰郎以瑪鋉溪的歷史為教案,讓我們知道,不可輕忽溪水暴漲的速度與威力。
我們要懂得敬畏大自然,順應服膺大自然的變化。
奔鹿們從瑪鋉溪的上游繼續溯源而上,溯溪距離不到300公尺,沿途還得避開許多蜘蛛結的網。這段河道是一般的溯溪團體不會來走的水路,因為不夠刺激~~沒能跳潭,也沒能攀瀑、垂降,也不能漂漂河。(引述自總召四季豆與教練泰郎的對談)
可是因為大家只戴著安全帽、穿著舊襪子。沒有溯溪鞋,也沒有救生衣,這一段沒有溯溪鞋保護的水路,我們都走得非常的謹慎小心。
每當舞菇開始走神丶沒有專注在自己的腳步上前進時,原本分散在四肢的重量,就會重新集中到腳下。而舞菇的腳底板很快就會感受到痛覺,提醒我要更專心來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活動結束至今,舞菇一直在反覆思索丶自我辯証著:人們原始的本能是喜歡親近水的,但是後天習得的經驗讓我們害怕水。
在這種又愛又怕的情結下,我們把自己重重保護起來,然後去溯溪。

因為得到了「自以為準備萬全」的安全感,所以逐漸放鬆戒備,忽略水流表面、以及水底不停歇地傳來的訊息。然後,有人雄心勃勃的嘗試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想要藉著征服大自然,來征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或者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下水前,泰郎要小鹿們想的一個問題:有句話「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你覺得流水是有情的,還是無情的呢?
沒有給解答,等小鹿們自己去體驗。昨晚,杏鮑菇給了他的答案,我很認同他的想法。
也期待這次有參加活動的大小鹿們,能有自己的體會。

引用工作團隊的發想以及小鹿的回應與夥伴們分享 :

森林 : 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森林裡生活,在溪裡取水、玩樂,就好像我們看非洲大陸的象群,他們喝完水,還在水裡泡一下泥巴澡,驅蟲、保護皮膚,順便玩玩水,這種活動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有恢復的能力!這次商業溯溪造成的遺憾跟溯溪這活動沒關係,而是忽視了大自然的力量才是問題的重點!我們要教小孩的是要謙卑、尊重大自然,要學習大自然的法則,懂得趨吉避凶來面對自己所生存的環境!我覺得並不應該因噎廢食,活動的形式才是重點,而不是"溯溪"!就如舞菇寫的,我們自以為準備好的安全感,反而造成我們輕忽大自然給我們的訊息!經過這兩次赤足登山與溯溪的體驗,我才覺得自己的渺小與脆弱,才發現自己沒有登山鞋、溯溪鞋就不會走路,因為這樣的體驗而有更深的感受,有感受才會珍惜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切!換個角度,如果我是大自然,我還能接受人們來森林裏生活、戲水,我反而不能接受人類認為安全、享受山林的"露營",人類為了營造自己認為舒適安全的露營場地,把山坡、樹木剷平,開發許多人工設施,這才是對自然最大的破壞與消費!
聖母峰 : 這次我是支援的角色,覺得泰郎活動的鋪陳不錯,而這條溪流算小溪,沒有深潭,也短短的,有達到對水的體驗,終點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人驚嘆!對比坪林溪流的寬,急,深,我們的地點相對安全,我問了專業的艾格探險隊,想了解原因所在,其中地點的選擇,與雨量的集中點,非常的重要,很多溯溪教練其實都有技術,但對於地形,主支流的匯流,河川是否這一兩年有改變匯流點,不甚了解,我們參加都只是跟著走,其實根本不知這條河川是否安全,也不了解它在地形上的相對位置知識,回來後,我本想提問泰郎對這條河川的了解,與是否上下游,是主支流…等問題,以提升知識,我想活動前增加對河川地理位置等知識的了解也不錯,但不管如何,感謝這次的工作團隊使活動圓滿成功,真的好玩,對我而言也多了增加對活動提升更高一層次在安全上的提防與認知,謝謝~

海馬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唯有以敬畏之心面對大自然,屏除消費大自然的心態,以永續的心情取用大自然,必能與自然和平共存,此時流水必然是有情。就像蘭嶼的原住民靠海吃海,大海就像他們的冰箱,提供他們新鮮的食物。因此他們不會把垃圾丟到海裡,就像一般人不會把垃圾放在冰箱裡一樣。

杏鮑菇 : 這個月的團集會讓我體驗到了光腳溯溪的感覺是什麼,就算沒有溯溪鞋的保護也不見得是壞事,能夠真正的腳踏實地,真正的踩在水中的石頭,也別有一番風味;同時體驗到瀑布直接打在頭上的感覺._.
總之這次團集會真的讓我永生難忘。

最後,引述土星團長的話作為結論 :
昨天(6/5)坪林這場域正是我們秘密基地588的溪流,在工作團隊場勘與討論後,決定以不同的方式來認識我們生活中重要的元素_水。藉由泰郎的帶領,將荒野理念帶給小鹿們 : 五月藉著赤足讓孩子們親近土地;六月,我們脫去溯溪鞋,以赤足或著襪方式來認識水。下水前的祝禱,如同登山一般,抱著敬畏大自然的心來親近她。安全是團集會最高的指導原則,就以去年的雪山及今年的馬拉邦山,感謝工作團隊多次的討論與探勘,以及大鹿們的協助,讓危險降至最低。也希望大鹿們在家能與小鹿們討論與分享團集會的點滴,當然也要告訴小鹿,每次團集會背後大家的努力,讓孩子們學會珍惜,現在是我們在為他們付出,也要讓他們學會開始為別人付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確要學會謙卑。
原本這次團集會有考慮坪林這場域進行溯溪活動,經討論河域寬廣,水流湍急,再深究這種方式的溯溪,也與我們想給孩子們的觀念有所出入。
最後我們決定以尊敬大自然的方式,完成了這次團集會,並避免遺憾的發生。
感謝工作夥伴事前用心探勘與討論,更感謝老天的眷顧,讓我們上了一課。
最後為這次死難的同胞致上無限的哀悼。

參與5月和6月兩次體驗活動,奔鹿團孩子們與導引員的體驗心得,歡迎連結 :
巴布亞企鵝 : 5月赤腳爬山 ,  6月赤腳溯溪

~~~後記
溪水忽然變得混濁,是上游溪水暴漲的前兆,這時候,我們還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撤離水邊;若原本輕淺的溪水忽然上升到小腿肚、碎石木片流過眼前,快丟下所有身外之物往岸邊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吧!
選擇戲水、溯溪的地點,要先考慮自己能在3分鐘內走回到岸邊步道的地點,隨時要注意溪水的狀況、傾聽河水流動聲音的變化。
如果你正在溪水中,請張開你的感官,專心用身體去感受,就可以察覺到當下溪水的變化。
請參考以下連結網址的第一段影片的建議事項。
http://showbar.ctitv.com.tw/v/video/vcbou52016060518482936414.htm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好書推薦 : 繪本裡說不完的秘密—暗藏玄機的故事繪本

讀繪本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好看的繪本明明文字很少,卻可以看很久很久。
這是因為,繪本畫家在圖畫中,暗藏著比文字更豐富的內容——尤其是那些文字裡不曾提及故事細節,繪本的畫面就像是打著啞謎般為故事鋪陳、每每成為左右故事後續發展的伏筆。

《下雨了》(小天下出版)說一個大雨天之後的故事。雨水順著河流匯入乾枯的水塘裡,河道乾了,所有的草原動物都來這個水塘喝水,個頭最大的象群先喝;勢力龐大的牛羚也喝;弱小的動物後喝;最後只剩下一滴水,原本順著河道漂流而來的小蝌蚪、還有慢吞吞的小烏龜都搶著要最後一滴水………

好在後來又下雨了、水塘變大了,河道又出現了水流,烏龜和蝌蚪順流而下、不必爭最後一滴水、而且,蝌蚪也終於變成青蛙了。
故事很簡單,動物的造型運用了許多的幾何圖形的線條拼湊而成,看起來卻樸拙有趣。構圖也包含了遠、中、近以及由上而下的多變視角,看似簡單的畫面,卻讓人看也看不膩。

小蝌蚪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流浪、而成長,是故事裡真正的主角,可是卻一直隱藏在故事情節發展主軸底下,直到故事進行到中段才第一次發聲,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還有小蝌蚪的存在,同時也開始擔心猜拳猜輸的小蝌蚪的命運……

畫面上密密麻麻的一大群牛羚群背上,都被編上號碼,讀者們一定會想要點點數,看看作者是不是真的畫了410隻牛羚……
《下雨了》的文圖作者是湯姆牛,湯姆牛有多本得獎作品,他常以幾何造型的角色和布景構圖,故事的角色也多半有點害羞內向的靦腆感,風格非常的鮮明有特色;《功夫》(信誼出版)雖然是水墨畫上色,但是角色造型還是保有湯姆牛一貫的趣味特徵。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所分享《功夫》的創作過程影片:


另外還要介紹《老鼠郵差來了》(小天下)這本書,老鼠郵差揹著信件禮物,上山、下海到處送信,每一位收信的小動物的家,都以透視屋內陳設的方式表現:
老鼠郵差爬樹到小鳥家送信,小鳥左邊的鄰居是烏鴉,喜歡蒐集亮晶晶東西的烏鴉成了蒙面怪盜,家裡藏滿了珍珠、鑽石等寶物,烏鴉家下頭的樹幹正好貼著懸賞蒙面怪盜的海報;

從前一頁延伸而來的、好長好長的大蛇,就住在地底下,肚子裏頭很明顯的是吞下了一部汽車;要送信給章魚太太得要潛水,因為章魚的家住在海底的沈船裡面。沈船裏頭的書桌上恰巧擺著章魚用的著的墨汁;船底的地板上有八隻鞋子,就不曉得是不是要給章魚的八隻腳穿的了;


在送信到狼先生的家的途中,狼先生圍上圍裙正要做晚餐,小羊們被堆疊著,關在廚房門後的儲藏室裡;不過精明的三隻小豬已經撬開儲藏室的的小洞,帶著小羊逃出來;而小紅帽正躲在屋外大樹後頭偷偷望著前方……

《老鼠郵差來了》的文圖作者是瑪麗安.杜布。她的畫風工整細膩,蘊藏大量細節吸引讀者細細搜尋,許多房子裡都還有另一部「劇中劇」正在發生,讀者本身的閱讀經驗越豐富,可以讀出的弦外之音就越多,非常有意思。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 數位專欄  舞菇的繪本藏書閣http://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4114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一頁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史~~推薦 : 台灣香菇史 (上)、(下) | 作者 宋細福

舞菇小評 :
腦筋靈活的年輕企業家們,把農場的菇類栽培塑膠包,包裝成禮盒的外型,
當作辦公室的植栽,觀賞一陣子之後就可以摘下來煮火鍋加菜、真是厲害:D 

你可知道,這種塑膠包裝的"木屑太空包"栽培法,
是台灣的農業試驗所研究員在60年代發明的。(可不是從外國引進的唷! ) 
台灣推廣使用木屑塑膠包種植香菇,除了減少樹木的使用量外、
更能有效運用種植面積。(早期香菇的種植,是跟日本學習,用段木栽培的。
在發明塑膠包栽培香菇試驗成功後,發明者雖然申請了專利,
但只是無私分享研究成果,並未真的執行專賣權,
所以至今,塑膠包栽培各種食用蕈類才會成為主流。 
這是一段很有趣的歷史故事,
來聽聽當時發展出香菇塑膠包栽培法的始祖,
說這一段台灣的農業經濟發展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