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乾任】
假設電子書的成功是必然的…
電子書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的1998年,雖有成熟的技術,
但卻沒有相應成熟的電子書產業基礎建設配合,只有電子書的先驅們自行奮戰著,
最後隨著網路泡沫化與東南亞金融風暴後的資金短缺而腰斬。
十年後,網路社會基礎建設成熟,無論是頻寬(解決下載過慢)、網路商城、電子商務、
網路付費機制、搜尋引擎、物流配送系統、社群網站、部落格(web2.0)都已然成熟,
且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全球網路使用者超過十億),
每天有上億的人透過電腦上網在網路上閱讀各種文章資訊。
電子書,決定捲土重來。
我們姑且略過電子書產業發展時必經的平台標準的競爭不去管他,直接往後跳,
跳到電子書產業已經成熟,無論內容、交易平台、電子書閱讀器的規格和經營模式都已確立的時代。
從這個角度思考,台灣的圖書出版產業會發生甚麼樣的衝擊和變化(雜誌與新聞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台灣的圖書出版市場會出現甚麼變化?
自從進入出版產業以來,我不斷在想,台灣的出版產業的特色是甚麼?
後來我發現,台灣的出版產業是翻譯加工製作中文版實體書籍以及版權代理兩塊特別強,
台灣的出版產業的獲利(撇開中小學教科書等寡佔市場不看,
就一般社會書與大專學術用書來看),高度仰賴歐美日中等文化先進國提供中文繁體字版的授權,
看看每年歲末年終登上各書店暢銷排行榜百大的書單,看看台灣每天推陳出新送到書店的書單,
翻譯書比例之高,不能不說是台灣的出版特色(再加上中文作品並不一定是台灣在地寫手自己寫的,
大多是出版社自中國大陸星馬等地簽回來的作品)。
台灣自己雖然也產暢銷作家,甚至暢銷國際如幾米、蔡志忠,但出口遠遜於入口是不爭的事實。
高度仰賴翻譯書營利的台出版界,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能夠暢銷甚至外銷的在地寫手偏少。
當電子書產業成熟之後,當絕大多數的書籍都像蘋果iPod販售歌曲的模式,
透過線上付費下載時,台灣的圖書出版會發生甚麼變化?
我個人預測,暢銷書的中文翻譯授權/代理市場將會出現巨變。
假設,全世界的讀者都知道亞馬遜網路書店以及自己國家的大型網路書店,那麼,
當實體紙本書真的如預測般消失了(在商業營運的層次上),書籍全都改以電子數位內容的方式,
在網路上購買/下載。
以網路無國界的特色來說,如果我是暢銷書的作者,
我不會再只想賺那將書籍的XX國版權賣出去之後的微薄版稅,我會思考,
可不可能我自己來擁有我自己作品的全世界各種語言的版權,我自己來對這些國家的讀者販售,
只要我找到人幫我將書籍翻譯成該國的語言,
在放上世界級網路商城或特定國的線上商城來販售就好,
我不需要再將書籍版權授權給世界各地的版權代理商。
我預測,未來圖書版權的存在形式將出現巨大的變化,授權外文翻譯權的情況會日漸減少,
由作者本人擁有各種語言的文字版權的情況會增加(這裡可能出現新行業,
專門幫忙作者處理各國文字翻譯與版權取得之工作的公司)。
像台灣這樣高度仰賴翻譯書獲利的出版產業營運模式,在電子書產業成熟之後,最直接的衝擊,
很可能是找不到人願意將書籍的中文版授權給你,由你翻譯成中文版,
放在你國家的網路書店來販售。
舉例來說,一個英文暢銷作者自己掌握中文版權,他自己找人來翻譯作品,
翻譯完成後將作品的中文版放在亞馬遜網路書店,假設只透過亞馬遜來販售中文版,
那麼,全世界的中文讀者(不只台灣,還包括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海外華人)
如果要看這本書就只能跟亞馬遜買,在實體書店看起來很困難的任務,
在網路書店只要鍵入網址就行了。
當然,台灣的網路書店或電子商務交易平台也可以向亞馬遜或原書作者
請求代理經銷販售該書之中文版(甚至各種語言的版權都可以,反正網路商城的長尾效應,
庫存零成本,沒再怕商品多只怕商品不夠多),
就像今天出版社把書發給各種不同的書店通路販售,
透過讀者對於電子商務的熟悉性來販售產品。
歐美各國預測電子書出現後現今的出版社將會消失或轉型,
然而,台灣的出版社之所以消失,原因可能和歐美不同,
不是內容生產者跳過出版社直接找上平台業者來販售作品,不再需要加工編輯製作實體書,
而是直接從源頭就壟斷了書籍的中文版,因為網路無國界,
電子書的販售不需要舖貨到實體書店,
因此不需要在地業者才能提供的服務(加工編輯製作中文版實體書)。
如果說,出版業的壽命只剩下五年,
那麼這五年台灣的出版人應該思考的是沒有暢銷的內容文本可販售後的出版社,該怎麼轉型?
因為,當書籍內容完全數位化之後,台灣出版社擅長的翻譯加工業務將會大幅萎縮,
不只不需要傳統的編輯,更不需要翻譯書的加工編輯。
不過,雖然書籍的各種語言版權可以掌握在原作者手上,
但書籍之販售還是需要在地團隊來行銷宣傳,因此,我認為未來如果出版社還存在,
行銷企畫的部門應該會逐漸壯大,無論是行銷自己在地作家的作品,還是外國作家的中文版,
而版權代理將改為行銷代理,作者將中文版圖書的行銷代理權委託給特定團隊,
該團隊以其賣出多少次下載來向作者收費。
電子書產業的獲利者
電子書產業成熟後,真正的獲利者是內容生產者與閱讀界面的生產者,
內容生產者透過網路無國界的傳播能力,只需要將自己的作品上線,甚至就能自己獨家販售,
根本也不用透過網路書店(前提是這個作家夠有名,好像史蒂芬金等級的世界知名作家),
一般作者雖然需要透過交易平台販售作品,但是,數位內容的電子書的販售跨越國界,
以往一本台灣出版的中文書主要只能在台灣販售,
未來一本中文的數位內容電子書卻能對全球十餘億使用中文的華人讀者販售。
大家都很看好的電子書閱讀器這一領域,雖說目前的標準規格仍然由各家廠商競爭中,
鹿死誰手還不知道。
不過,因為它需要高度技術,也就掌握在目前生產電子產品的少數電子大廠手上,
因此,無論規格最後誰勝出,以代工見長的台灣電子業都能吃到全球電子書閱讀器市場。
只不過,電子書閱讀器這個市場,嚴格來說根本不能計入出版產業,出版人是看得到吃不到。
至於交易平台這一塊,目前聲勢最大的書店,無論實體也好還是網路,
未來的競爭對手是像Yahoo!、ebay、樂天等網路商城,Facebook等社群網站,
甚至是個人部落格,畢竟只要能夠將產品上傳商城,
商城就可以販售(只要擁有電子商務的交易機制即可)。
試想,google ad的廣告加盟模式拿來向全球的內容生產者徵募其作品的數位內容販售權時,
交易平台會出現怎樣巨大的波瀾?
傳統實體書店雖然還會存在好一陣子,不過規模應該會萎縮,而且會轉型。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嚴格意義的實體書將不會消失,但出版印刷數量會大幅減少,
書店將成為一種精品商場,未來的實體圖書將日趨精緻講究,銷售對象也將是重度愛書人或收藏家。
(舞菇也是這麼想的呢!紙本書不會消失,只是會變成高價精品。)
電子書成熟時,就是台灣出版產業崩潰日?!
悲觀一點看,電子書產業成熟時就是台灣出版產業崩潰日,
不是因為電子書不再需要出版社與編輯,
而是大量仰賴翻譯暢銷書獲利的台灣出版界的既有經營模式將會瓦解,
出版人很可能無書可簽,無書可做。
像台灣這種靠翻譯和代理權為生的文化後進國的市場會大幅萎縮,直接被文化先進國給吃掉。
如果說電子書是出版未來的必然趨勢,缺乏內容生產者的台灣出版界究竟該怎麼轉型以因應,
的確是到了該深思而且無法太過樂觀的關鍵時刻。
http://digital.tpi.org.tw/review_article.php?mID=347
舞菇小評:
王乾任老師說的中肯,切中台灣出版界的要害...
台灣出版業,能銷到國外的書,比例太少;要當翻譯書的國內經銷商,
則是僧多粥少(代理商多,但台灣的買書人口太少...)。
各位腳踏實地的本土創作者,台灣未來的出版產業,就靠你們來持續香火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